人物總覽
[劍魔]獨孤求敗,武林前輩,往事已久,於小說中未出場過,曾在《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人物的口中有所提及與回憶到。
其名字曾於金庸的三部小說中出現,分別為《神鵰俠侶》、《笑傲江湖》以及《鹿鼎記》。
《神鵰俠侶》:主角楊過被斬斷右臂後武功盡失,後來得到獨孤求敗曾使用過的「玄鐵重劍」以及其修練內力的方法後,繼以晉升當代絕頂高手之列。
《笑傲江湖》:主角令狐沖原來武功平平,因緣際會學得「獨孤九劍」以後一躍成為當代劍術高手。
在《鹿鼎記》:此書上只有渺渺幾句珍貴的話語提及獨孤求敗,就是澄觀和尚想及「無招勝有招」的前人例子時念起。
在其墓前、劍冢留言,『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奸人,敗盡英雄豪傑,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 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就只這簡簡單單留言,已盡道出這絕代高手睥睨天下的威風,也道出他內心的寂寞與蕭索。
人物事跡
《神鵰俠侶》
楊過聽它鳴聲之中甚有友善之意,於是慢慢走近,笑道:「雕兄,你神力驚人,佩服佩服。」醜雕低聲鳴叫,緩步走到楊過身邊,伸出翅膀在他肩頭輕輕拍了幾下。楊過見這雕如此通靈,心中大喜,也伸手撫撫它的背脊。
醜雕低鳴數聲,咬住楊過的衣角扯了幾扯,隨即放開,大踏步便行。楊過知它必有用意,便跟隨在後。醜雕足步迅捷異常,在山石草叢之中行走疾如奔馬,楊過施展輕身功夫這才追上,心中暗自驚佩。那雕愈行愈低,直走入一個深谷之中。又行良久,來到一個大山洞前,醜雕在山洞前點了三下頭,叫了三聲,回頭望著楊過。
楊過見它似是向洞中行禮,心想:「洞中定是住著什麼前輩高人,這巨雕自是他養馴了的,這卻不可少了禮數。」於是在洞前跪倒,拜了幾拜,說道:「弟子楊過叩見前輩,請恕擅闖洞府之罪。」待了片刻,洞中並無回答。
那雕拉了他的衣角,踏步便入。眼見洞中黑黝黝地,不知當真是住著武林奇士,還是什麼山魈木怪,他心中惴惴,但生死早置度外,便跟隨進洞。
這洞其實甚淺,行不到三丈,已抵盡頭,洞中除了一張石桌、一張石凳之外更無別物。醜雕向洞角叫了幾聲,楊過見洞角有一堆亂石高起,極似一個墳墓,心想:「看來這是一位奇人的埋骨之所,只可惜雕兒不會說話,無法告我此人身世。」一抬頭,見洞壁上似乎寫得有字,只是塵封苔蔽,黑暗中瞧不清楚。打火點燃了一根枯枝,伸手抹去洞壁上的青苔,果然現出三行字來,字跡筆劃甚細,入石卻是極深,顯是用極鋒利的兵刃劃成。看那三行字道: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柰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下面落款是:「劍魔獨孤求敗。」
楊過將這三行字反來覆去的念了幾遍,既驚且佩,亦體會到了其中的寂寞難堪之意,心想這位前輩奇士只因世上無敵,只得在深谷隱居,則武功之深湛精妙,實不知到了何等地步。此人號稱「劍魔」,自是運劍若神,名字叫作「求敗」,想是走遍天下欲尋一勝己之人,始終未能如願,終於在此處鬱郁以沒,緬懷前輩風烈,不禁神往。
低回良久,舉著點燃的枯枝,在洞中察看了一周,再找不到另外遺蹟,那個石堆的墳墓上也無其他標記,料是這位一代奇人死後,是神鵰銜石堆在他屍身之上。
他出了一會神,對這位前輩異人越來越是仰慕,不自禁的在石墓之前跪拜,拜了四拜。那神鵰見他對石墓禮數甚恭,似乎心中歡喜,伸出翅膀又在他肩頭輕拍幾下。
楊過心想:「這位獨孤前輩的遺言之中稱雕為友,然則此雕雖是畜生,卻是我的前輩,我稱它為雕兄,確不為過。」於是說道:「雕兄,咱們邂逅相逢,也算有緣,我這便要走。你願在此陪伴獨孤前輩的墳墓呢,還是與我同行?」神鵰啼鳴幾聲,算是回答。楊過卻不懂其意,眼見它站在石墓之旁不走,心想:「武林各位前輩從未提到過獨孤求敗其人,那麼他至少也是六七十年之前的人物。這神鵰在此久居,心戀故地,自是不能隨我而去的了。」伸臂摟住神鵰脖子,與它親熱了一陣,這才出洞。
他生平除與小龍女相互依戀之外,並無一個知已好友,這時與神鵰相遇,雖是一人一禽,不知如何竟是十分投緣,出洞後頗有點戀戀不捨,走幾步便回頭一望。他每一回頭,神鵰總是啼鳴一聲相答,雖然相隔十數丈外,在黑暗中神鵰仍是瞧得清清楚楚,見楊過一回頭便答以一啼鳴,無一或爽。
楊過突然間胸間熱血上涌,大聲說道:「雕兄啊雕兄,小弟命不久長,待郭伯伯幼女之事了結,我和姑姑最後話別,便重來此處,得埋骨於獨孤大俠之側,也不枉此生了。」說著躬身一揖,大踏步便行。
‥‥‥‥‥‥‥‥‥‥‥‥‥‥‥‥‥‥‥‥‥‥‥‥‥
這一日見洞後樹木蒼翠,山氣清佳,便信步過去觀賞風景,行了里許,來到一座峭壁之前。那峭壁便如一座極大的屏風,沖天而起,峭壁中部離地約二十餘丈處,生著一塊三四丈見方的大石,便似一個平台,石上隱隱刻得有字。極目上望,瞧清楚是「劍冢」兩個大字,他好奇心起:「何以劍亦有冢?難道是獨孤前輩拆斷了愛劍,埋葬在這裡?」走近峭壁,但見石壁草木不生,光禿禿的實無可容手足之處,不知當年那人如何攀援上去。
瞧了半天,越看越是神往,心想他亦是人,怎能爬到這般的高處,想來必定另有妙法,倘若真的憑藉武功硬爬上去,那直是匪夷所思了。凝神瞧了一陣,突見峭壁上每隔數尺便生著一叢青苔,數十叢筆直排列而上。他心念一動,縱身躍起,探手到最底一叢青苔中摸去,抓出一把黑泥,果然是個小小洞穴,料來是獨孤求敗當年以利器所挖鑿,年深日久,洞中積泥,因此生了青苔。
心想左右無事,便上去探探那劍冢,只是勝下獨臂,攀挾大是不便,但想:「爬不上便爬不上,難道還有旁人來笑話不成?」於是緊一緊腰帶,提一口氣,竄高數尺,左足踏在第一個小洞之中,跟著竄起,右足對準第二叢青苔踢了進去,軟泥迸出,石壁上果然又有一個小穴可以容足。
第一次爬了十來丈,已然力氣不加,當即輕輕溜了下來,心想:「已有二十多個踏足處尋準,第二次便容易得多。」於是在石壁下運功調息,養足力氣,終於一口氣竄上了平台。見自己手臂雖折,輕功卻毫不減弱,也自欣慰,只見大石上「劍冢」兩個大字之旁,尚有兩行字型較小的石刻: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
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楊過又驚又羨,只覺這位前輩傲視當世,獨往獨來,與自己性子實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說到打遍天下無敵手,自己如何可及。現今只餘獨臂,就算一時不死,此事也終身無望。瞧著兩行石刻出了一會神,低下頭來,只見許多石塊堆著一個大墳。這墳背向山谷,俯仰空闊,別說劍魔本人如何英雄,單是這座劍冢便已占盡形勢,想見此人文武全才,抱負非常,但恨生得晚了,無緣得見這位前輩英雄。
楊過在劍冢之旁仰天長嘯,片刻間四下里回音不絕,想起黃藥師曾說過「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之樂,此際亦復有此豪情勝慨。他滿心雖想瞧瞧冢中利器到底是何等模樣,但總是不敢冒犯前輩,於是抱膝而坐,迎風呼吸,只覺胸腹間清氣充塞,竟似欲乘風飛去。
忽聽得山壁下咕咕咕的叫了數聲,俯首望去,只見那神鵰伸爪抓住峭壁上的洞穴,正自縱躍上來。它身軀雖重,但腿勁爪力俱是十分厲害,頃刻間便上了平台。
那神鵰稍作顧盼,便向楊過點了點頭,叫了幾聲,聲音甚是特異。楊過笑道:「雕兄,只可惜我沒公冶長的本事,不懂你言語,否則你大可將這位獨狐前輩的生平說給我聽了。」神鵰又低叫幾聲,伸出鋼爪,抓起劍冢上的石頭,移在一旁。楊過心中一動:「獨孤前輩身具絕世武功,說不定留下什麼劍經劍譜之類。」但見神鵰雙爪起落不停,不多時便搬開冢上石塊,露出並列著的三柄長劍,在第一、第二兩把劍之間,另有一塊長條石片。三柄劍和石片並列於一塊大青石之上。
楊過提起右首第一柄劍,只見劍下的石上刻有兩行小字: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再看那劍時,見長約四尺,青光閃閃的利器。他將劍放回原處,會起長條石片,見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兩行小字: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楊過心想:「這少了一把劍,原來是給他拋棄了,不知如何誤傷義士,這故事多半永遠無人知曉了。」出了一會神,再伸手去會第二柄劍,只提起數尺,嗆啷一聲,竟然脫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濺,不禁嚇了一跳。
原來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是沉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數倍。楊過提起時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於是再俯身會起,這次有了防備,會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當一回事。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心想:「此劍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靈便?何況劍尖劍鋒都不開口,也算得奇了。」看劍下的石刻時,見兩行小字道: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楊過喃喃念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間劍術,不論哪一門哪一派的變化如何不同,總以輕靈迅疾為尚,這柄重劍不知怎生使法,想懷昔賢,不禁神馳久之。
過了良久,才放下重劍,去取第三柄劍,這一次又上了個當。他只道這劍定然猶重前劍,因此提劍時力運左臂。那知拿在手中卻輕飄飄的渾似無物,凝神一看,原來是柄木劍,年深日久,劍身劍柄均已腐朽,但見劍下的石刻道: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他將木劍恭恭敬敬的放於原處,浩然長嘆,說道:「前輩神技,令人難以想像。」心想青石板之下不知是否留有劍譜之類遺物,於是伸手抓住石板,向上掀起,見石板下已是山壁的堅石,別無他物,不由得微感失望。
《笑傲江湖》
只見風清揚屈起手指,數道:「歸妹趨無妄,無妄趨同人,同人趨大有。甲轉丙,丙轉庚,庚轉癸。子醜之交,辰巳之交,午未之交。風雷是一變,山澤是一變,水火是一變。乾坤相激,震兌相激,離巽相激。三增而成五,五增而成九……」
…………………………
風清揚道:「獨孤九劍,有進無退!招招都是進攻,攻敵之不得不守,自己當然不用守了。創製這套劍法的獨孤求敗前輩,名字叫做『求敗』,他老人家畢生想求一敗而不可得,這劍法施展出來,天下無敵,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劍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勝了。」獨孤九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但達到“無招”的境界後又會如何呢,令狐沖在未學“獨孤九劍”前就曾問過風清揚一個頗有創見性的問題:如果對敵的雙方都達到了“無招”境界會產生怎樣的情況?風清揚顯然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為了不致被後輩小兒問倒而顯得很沒面子,就以一句“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敷衍搪塞過去了(這位太師叔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就因為這句話令狐沖日後可吃了大苦頭與東方不敗的一戰幾乎送掉小命。
…………………………
此時令狐沖所遇的,乃是當今武林中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武功之強,已到了常人所不可思議的境界,一經他的激發,「獨孤九劍」中種種奧妙精微之處,這才發揮得淋漓盡致。獨孤求敗如若復生,又或風清揚親臨,能遇到這樣的對手,也當歡喜不盡。這實在是,體現出了獨孤求敗的寂寞與蒼涼心境,而使這「獨孤九劍」,除了精熟口訣劍術之外,有極大一部分依賴使劍者的領悟,武功越多戾氣越重,一到自由揮灑、更無規範的境界。攻和守只不過是相對來說,只是理念而已。有些招式本就一攻一守,一環一扣,攻中帶守,守中帶攻。
《鹿鼎記》
第二十三回 天生才士定多癖 君與此圖皆可傳
澄觀正自惶惑失措,忽然聽得韋小寶發笑,登時面紅過耳,心道:“師叔笑我不識得這女施主的奇妙招數,只怕要請她來當般若堂的首座。”一回頭,見他神色痛苦,更感歉仄: “師叔心地仁厚,要我將首座之位讓了給這位女施主,這話一時卻說不出口。”但見那女郎拳腳越來越亂,心想:“古人說道,武功到於絕指,那便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聽說前朝有位獨孤求敗大俠,又有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當世無敵,難道……難道……”
所持裝備
劍冢中,埋的是畢生幾個階段中用過的幾柄劍。
第一柄是青光閃閃的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第二柄紫薇軟劍「因誤傷義士不詳,乃棄之於深谷。」
第三柄是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之前恃之橫行天 下。
第四柄是已腐朽的木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人物背景
獨孤求敗的背景資料,大多片段來自《神鵰俠侶》。金庸並未著墨其的出生年代,楊過認為連當今高手也未提起過,恐怕是百多年前以上的人,且神鵰既然名為神鵰,那么顧名思義,能活個幾百年本就不足為奇,況且在神鵰一書中也曾隱約的提到神鵰年齡很高。
金庸在散文有提到獨孤求敗是鮮卑人,改個名叫求敗,但卻總沒有敗過。
他的一生,在其墓前、劍冢中的留言中可窺一二:
“ |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 ” |
“ |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持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 ” |
此外,劍冢外刻有以下字句:
“ |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此。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 ” |
獨孤求敗於晚年隱居深山,與一隻巨雕(即後稱的神鵰)為伴。此雕與獨孤求敗長久相處,記得了一些進退撲擊的方法,後來以此與楊過過招,啟發楊過領悟使重劍法門。
關於其人
獨孤求敗是金庸小說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分別在《笑傲江湖》和《神鵰俠侶》中出現。令狐沖和楊過通過他的一技最終成為超一流高手的。但他的出身年代和身平事跡卻未見交代,僅在他的遺言中約略提及,關於他的身世之謎一直眾說紛紜。依在下愚見,王重陽不是獨孤求敗,因為《笑傲江湖》中“傳劍”這一回說道:令狐沖一呆,低聲道:“啊喲,天亮啦。”風清揚嘆道:“只可惜時刻太過迫促,但你學得極快,已遠過我的指望。這就出去跟他打罷!”令狐沖道:“是。”閉上眼睛,將這一晚所學大要,默默存想了一遍,突然睜開眼來,道:“太師叔,徒孫尚有一事未明,何以這種種變化,儘是進手招數,只攻不守?”風清揚道:“獨孤九劍,有進無退!招招都是進攻,攻敵之不得不守,自己當然不用守了。創製這套劍法的獨孤求敗前輩,名字叫做‘求敗’,他老人家畢生想求一敗而不可得,這劍法施展出來,天下無敵,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劍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勝了。”令狐沖喃喃的道:“獨孤求敗,獨孤求敗。”想像當年這位前輩仗劍江湖,無敵於天下,連找一個對手來逼得他回守一招都不可得,委實令人可驚可佩。
獨孤九劍
總訣式
「歸妹趨無妄,無妄趨同人,同人趨大有。甲轉丙,丙轉庚,庚轉癸。子醜之交,辰巳之交,午未之 交。風 雷是一變,山澤是一變,水火是一變。乾坤相激,震兌相激,離巽相激。三增而成五,五增而成九……」
破劍式
破解普天下各門各派的劍法。
破刀式
破解單刀、雙刀、柳葉刀、鬼頭刀、大砍刀、斬馬刀種種刀法。
破槍式
破解長槍、大戟、蛇矛、齊眉棍、狼牙棒、白蠟桿、禪杖、方便鏟種種長兵刃之法。
破鞭式
破解鋼鞭、鐵鐧、點穴橛、枴子、蛾眉刺、匕首、板斧、鐵牌、八角槌、鐵椎等等短兵刃。
破索式
破解長索、軟鞭、三節棍、鏈子槍、鐵鏈、漁網、飛錘、流星等等軟兵刃。
破掌式
破解拳腳指掌上的功夫,將長拳短打、擒拿點穴、虎爪、鐵掌,諸般拳腳功夫盡數包括內在。
破箭式
總羅諸般暗器,練這式時,須先學聽風辨器之術,隨機應變的擊開敵人發射來的種種暗器,亦可借力反打, 以敵人射來的暗器反射傷敵。
破氣式
破解身具特殊內功對手而用。
武學秘技
獨孤求敗的武學,一生境界分為利劍、軟劍、重劍、木劍、無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而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書中曾有描述及傳承的有兩項:重劍法門及獨孤九劍。
重劍法門
神鵰俠侶中,楊過在神鵰的引導下,摸索到使重劍的法門,悟得了許多順刺、逆擊、橫削、倒劈的劍理。以此使劍,無堅不摧,劍上自不必有鋒。重劍的哲學是: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即為無招境界)。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但若非使用比平常長劍重數十倍的重劍,這門劍法也施展不出,尋常利劍只要輕輕一抖,勁力未發,劍刃便早承受不住而斷了。
此乃是獨孤求敗其30-40歲之間所使,得以橫行天下的劍法。
由於重劍須以強大內力方能施展,故此楊過在悟劍過程中,也在神鵰的指引下,跟隨獨孤求敗修習內力的過程修練。先是持玄鐵重劍抗衡山洪與流石,既練劍又練氣。後來換持木劍在山洪、大雪中修練。最後手持木劍進入大海怒濤習劍,刺擊之聲由輕至響,反覆七次,終於欲輕則輕,欲響則響,在海潮中迎波擊刺,劍上所發勁風已可與撲面巨浪相拒。
關於此種修練之法得來的內力,書中藉一燈之口描述:「但覺楊過嘯聲過於霸道,使的不是純陽正氣,但自己盛年之時,也沒這等充沛的內力。楊過內力之剛猛強韌,實非當世任何高手所能及」。
五劍境界
利劍無意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利劍級就是藉助利劍的鋒利再把招式發揮到極致,同時速度、內力、意識也同步提高;獨孤九劍武學理論的核心是無招勝有招(意思是不拘束、不拘泥於招式以最簡單、最直接、最精準的招是來擊敗對手),招式簡單、直接、精準;非任何招式可及,而且速度很快、意識超卓(發現對手破綻、自我判斷出招、反應速度極快等等)且內力較高。
令狐沖所使用的獨孤九劍就屬於(利劍級)層次,招式達到極致;意識超前、速度一流、但對內力的依賴較少。笑傲江湖原文也有風清揚對令狐沖說:上乘劍法?你離上乘劍法還差很遠,照此練得一二十年,就可以與一流高手爭個高下,到時就可多勝少敗了。 獨孤九劍所述的體系,就是獨孤求敗的武學體系;也是獨孤求敗的劍術體系,更是獨孤求敗的人生經歷體系;是一種成長與超脫,一種對自然與生命的體悟。
這個時期應當是獨孤九劍初創的階段,獨孤求敗憑藉著無招勝有招這層武學招式上的絕詣縱橫河朔並以寶劍之鋒利、出劍之精準、出手之快捷、料敵之機先、覷敵之缺漏而所向無敵。
然後在不斷的比武決鬥中不停汲取著武學與實戰上的經驗,從而使他手上的獨孤九劍不斷得到完善和補充。獨孤九劍第一劍總訣式之所以有三千餘字的口訣,也應當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然後在歷時多年的仗劍江湖生涯中不斷累積而成的。獨孤九劍。這門劍法與世間的絕大多數劍法都全然不同。世上的大部分劍法,都有著招式套路在其中,而這門獨孤九劍卻並無固定的招式,且是專為破解別的招式而創。
軟劍無常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軟劍因其劍身柔軟如絹,力道不易掌握運用之故,非精於此道者絕難自如運用。獨孤求敗在二十歲後改用軟劍,便是看中軟劍之輕便柔韌,縱使有時一擊不中,只要反手迅速一抖,或者內勁即刻一催,軟劍便可如長鞭靈蛇一般立即追擊敵人,讓本來已經被獨孤九劍猛攻弱點的對手愈加防不勝防,難以為繼。
在這個境界時,使劍要在迅猛凌厲之餘,再通過每一招每一式乃至每一劍的奇幻變化以及軟劍善變無常的奇詭路數連續攻擊對手。而所謂“軟劍無常”,就是在招式已經發揮到極致的基礎上再追求變化的極致。通過勁力和內功的運使控縱,軟劍出招形態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心意千變萬化,任意轉換,再加上獨孤九劍無招無跡,覷敵出劍的攻擊模式,宛然就成了一個永遠都能翻陳出新的招式源泉,無常無端,玄乎離奇。也可能是由於獨孤求敗的軟劍快得太過迅疾無常,致使他在盛年之時因為收招不及引發了一生引以為罪過的“誤傷義士”事件。而這,可能就是人生的無常吧。
此後,獨孤求敗以“誤傷義士不祥”為由,棄愛劍於深谷之中。在使用紫薇軟劍的這十年中,他在武學上無招勝有招,在劍術上千變幻無常,在武學招式的精微變化上,已達到了人力所能達到的極點。接下來他所用的這把劍,則是那把大名鼎鼎,堪稱金庸小說第一神兵的“玄鐵重劍”,而這把劍,還將迎接他完成一個返璞歸真的質變。
重劍無鋒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重劍時期相比於軟劍是一種質的飛躍,是以奇詭無常的出招手段轉換為憑藉自身功力硬拼取勝的質變。到了這個時期,獨孤求敗其內力開始大幅凌駕於對手之上,再加上一把堪稱金庸第一神兵的玄鐵重劍;縱使平平無奇的一劍也能發揮出常人難以想像的極大威力,如此使劍,不論對手如何使招、武功中有沒有破綻,只需徑直揮出一劍;但教勁力勝過對方,便能達到一力破十會的顯著效果。所謂的重劍劍術,就是以最簡單、最直接、最剛猛、最強悍的方式正面來擊敗對手。
正如《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教郭靖以降龍十八掌對付桃花落英掌(三聯版為落英神劍掌)的方法時所言:“因此你要破她這路掌法,唯一的法門就是壓根兒不理會她真假虛實,待她掌來,真的也好,假的也罷,你只給她來一招‘亢龍有悔’。她見你這一招厲害,非回掌招架不可,那就破了。”洪七公所言之事恰好可以印證威猛重劍勝過百變軟劍之說。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就是說不需要過多繁複的技巧,只要力量夠強,威力夠猛,在相對實力占優的情況下,就足以能克敵制勝,戰勝對手。
根據《神鵰俠侶》第二十六回所載原文:(楊過)...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實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和神鵰搏擊之時,凝思劍招的去勢迴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勝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
木劍無儔
在持重劍橫行於天下之後,獨孤求敗之後所能做的就只有去超越他自己的巔峰和極限。而他所採取的方法就是將武功高手「飛花摘葉皆可傷人」的極高境界衍生到極致,是以有了在劍術威力上不遜於使動玄鐵重劍之時的“木劍無儔”。
輕飄飄的木劍要能以輕制重只有兩途:一是劍法精奧,以快打慢;一是內功充沛,恃強克弱。而從楊過在劍冢荒谷擊刺雪花和後來在東海之濱修習木劍的過程與結果來看,他也的確做到了將前二者融而為一的程度。
有人說楊過的木劍是練錯的。認為木劍應當像張三豐的太極劍一樣無滯於行跡、從心而所欲,用以柔克剛之法來對敵制勝。但正如周伯通在《射鵰英雄傳》中第十七回所言:“雖說柔能克剛,但如你的降龍十八掌練到了洪七公那樣,我又克不了你啦。”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是天下至剛,周伯通的空明拳是天下之至柔。只因其時周伯通功力略遜洪七公一籌,才會造成柔不能克剛的情況。
不過若是功力上周勝於洪,那結果便會反將過來。由此可見剛柔之強弱全在於二者勢道之多寡,優者勝而劣者敗。本身卻並無強弱之分,恰如陰陽分兩極萬事皆有正反兩面一般。張三豐的木劍誠然是一種至柔的練法,但獨孤求敗的木劍卻又是另一種至剛的劍法。二者都沒有錯,只不過前者內勁成圈、招無所滯;後者勁力雄渾、威力無儔,各為武學中的剛柔兩極而已。
正如楊過在重劍初成之時所悟:“將來內力日長之後,所用之劍便可日輕,終於使木劍如使重劍,那只是功力自淺而深,全仗自己修為,至於劍術,卻至此而達止境。”他所練的正是至剛至強的那一路劍法。如何證明他所練未錯?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若是練張三豐一路的至柔劍術在僻靜無人的練功房或荒谷練豈不比不時有行人來往,又相距二月腳程的東海之濱要好得多?而在大自然洶湧海潮的衝擊下,除了使出比之更強的剛猛勁力與之相抗之外還能有其它方法可以取巧嗎?作為親眼見證獨孤求敗修煉木劍全過程的神鵰,它絕對是從頭到尾完全清楚這門劍法的習練狀況的。
所以他不顧楊過北上之意強拉硬逼,將他帶到東海之濱;又趕其下海,令其習劍。督工嚴厲之極,直到楊過在六年後大致達到當年獨孤求敗練成木劍的水平後才隨他離開海濱並行走於江湖之間。有人可能又要說神鵰後來打不過功力大進的楊過,是以只能任其胡為。但神鵰又何必一定要動武才能勸服楊過?它雖然不能說話,但還是有一張嘴可以大聲長鳴;只要它覺得楊過所練於自己記憶中劍魔劍術有所出入,盡可以在其練劍時搗亂瞎鬧;或縱聲長鳴不止或搖頭拍翅不停,多的是干擾之法啊。
另外拋開故事本身就從金庸大師的原意而言,也不可能將自己的小說主角寫出練劍誤入歧途的可笑之事。因此楊過在神鵰依法指導,嚴厲督工情況下修習而得的木劍確確實實便是獨孤求敗當年修習的劍法無疑!
還有人說楊過在襄陽大戰金輪時後悔自己沒帶玄鐵劍對敵是以斷定他還在重劍之期,如此判斷可謂過於片面。木劍勝重劍的根由乃在於力量上更勝一籌的同時還可以憑藉著兵器上的輕捷,在速度上亦凌駕於使重劍之時。兩者所比較的對象也當是指自身在兩個境界初成時的武功,並非是同一個時期的橫向對比。不然以對擊刺之威的加成而論,堪稱是金庸小說第一神兵的玄鐵重劍怎會比不上區區一把隨手可以削制而成的木劍?而證明木劍擊刺之威足以勝過重劍時期的表現可以從楊過在不同時期對神鵰的三次對決中找到:
重劍即將練成的楊過對戰神鵰的表現(離練成還差一次下山洪)“過得月余,竟勉強已可與神鵰驚人的巨力相抗,發劍擊刺,呼呼風響,不禁大感欣慰。”——《神鵰俠侶》第二十六回
海邊修煉木劍不到一月:“似此每日習練兩次,未及一月,自覺功力大進,若在旱地上手持木劍擊刺,隱隱似有潮湧之聲。此後神鵰與他撲擊為戲,便避開木劍正面,不敢以翅相接。”——《神鵰俠侶》第三十二回
海邊修煉木劍六年,神功練成:“這時候楊過手仗木劍,在海潮中迎波擊刺,劍上所發勁風已可與撲面巨浪相拒,神鵰縱然力道驚人,也已擋不住他木劍的三招兩式。”——《神鵰俠侶》第三十二回。
從勉強戰平神鵰到三招兩式令對方抵擋不住,楊過在這兩個時期功力進步非常之大;而這正是不斷持木劍抗擊海潮巨浪的修煉之法給他的功力帶來的巨大增益,終於使用木劍時生出的威力勝過了用神兵之時。由此可見,獨孤求敗的木劍之術的功力境界相比於重劍時期是一個質的提升,海潮的險惡相比於荒谷的山洪還要更勝一籌:“潮水之力四面八方齊至,渾不如山洪般只自上衝下...”《神鵰俠侶》中重劍大成的楊過初入海潮時便“累得臉色蒼白”,於此可知兩個境界功力差距之大。也難怪獨孤求敗不遠千里也要到此處修煉劍術,練成後的木劍能做到“樹斷而劍不斷”、“在海潮中迎波擊刺,劍上所發勁風已可與撲面巨浪相拒。”是謂“木劍無儔”!
無劍無招
在功力方面:此時的獨孤求敗已經功力通玄,達到了金庸武俠功力所能及的最高境界。參照楊過木劍之功後掌力可與怒濤海潮的大自然之力相抗衡的例子,這時獨孤求敗的修為境界只有更加高深精湛。此刻他若出招,隨手憑空虛點揮刺,就能發揮當年持玄鐵重劍之時的威力。以如此威力之劍氣,再加上他早年便已悟得並融會貫通的無招勝有招之法。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無劍無招”。
相比於以往,無劍時期的進攻手段乃是通過徒手發動劍氣來攻敵制勝。以劍氣攻敵相比於以實劍攻敵,最大的優勢便是出手的速度。《天龍八部》中描述段譽無形有質的六脈神劍時,就曾寫道:“使劍全仗手腕靈活,但出劍收劍,不論如何迅速,總是有數尺的距離,他以食指運那無形劍氣,卻不過是手指在數寸範圍內轉動,一點一戳,何等方便?”然而段譽之劍氣的威力尚不足以穿土牆,和獨孤求敗無劍期至少可與海潮之力相抗的內勁(參照木劍期掌法的威力)自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六脈神劍尚自依靠招數的威力,也不及早已無招的獨孤求敗這般使劍隨心所欲,不著痕跡。但就二人出招形式而言,卻應當都是這般凌空虛刺的戳點路數。如此使劍,出手來回的移動單位從數尺急劇縮短為了數寸。相較於以外,難道不是無劍更勝過有劍嗎?
“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有人或許會以“漸進於”三字為據,認為獨孤求敗一生都未能達“無劍”之境;然而不要忘記這裡是“劍冢”,已經無劍了就犯不著在木劍旁加上“五十歲後無劍”云云之語,若真如此,反而就變成了“做秀”。以獨孤求敗之豪情氣概,豈屑為乎?
在境界方面:獨孤求敗武學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無劍。無劍就是心中不存殺念,仁慈地對待敵人。但無劍的具體方式是什麼?就是——無形氣劍!而無形氣劍卻是所有武功里殺傷力最強的!為什麼天下“最不殺”的劍道,卻擁有著天下“最殺生”的力量?!“不殺”是一極,“殺”是另一極,兩極對立統一,循環往復,互為條件,互為轉化,殺就是不殺,不殺就是殺,殺與不殺,一念之間,可殺可不殺,不必執著… …。至人無己,獨孤求敗煉的不僅是劍術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不依靠外物而逍遙遊於天地,這就是人生的一種理想境界。劍無論削鐵如泥還是不堪一折,都不過外物,劍術最高的境界便是無招勝有招,無劍勝有劍,因為無招可破,無劍可擊,而且他本身已經可化為劍,則世間再無任何武學是他所不能理解,所不能修習的。世間武學對他,再無任何秘密可言。
剛剛說到無劍,看官肯定會覺得,我應該是在說“無招”,而不是說“無劍”。您錯了,我就是在說無劍。但是您也沒完全錯,因為無劍和無招,其實是一致的。我們知道,金庸先寫了《神鵰俠侶》,那時候想出了“無劍勝有劍”。直接影響到的作家就包括古龍。古龍在此基礎上,想到了“無招”。他的“無招”真的是沒有招。平平無奇、隨隨便便的出手,便能置對手於死地。金庸正是受到了啟發,在古龍的“無招”的基礎上,想到了“無招勝有招”。因此,若論前後順序,當然是“無招”在“無劍”之後。但是,要說非要比較出哪個更厲害,我覺得, 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因為,“無招”和“無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只是走的路不同,卻沒有高低上下之分。“無劍”講究的是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是心中不再執著於一草一木,而是師法自然、存乎一心,想用什麼兵器就用什麼兵器,想不用就不用。是一種人到老年,寂寥無欲的人生態度。既然無欲無求,有沒有劍,又有什麼分別?同樣,“無招”也是一種人生境界,這是一種經歷過無數風浪、最後雲淡風消之後的惆悵。最後返璞歸真,做到逍遙快活、任意遨遊。這時候,還有什麼追求的?自由灑脫,不過是形式,真正追求的已然是那不可捉摸的虛空境界。因此,有招無招,又有何分別?有招既是無招,無招既是有招。無招無劍合二為一,便是金庸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物我兩忘,任意遨遊。無招無劍,亦可說是人生和武學的最高的境界。於是我們便能理解了,為什麼當令狐沖謝過風清揚傳授上乘劍術的時候,風清揚會用淒涼寂寞的口吻笑他還差的遠。這時候的令狐沖追求自我、肆意妄為,還到不了太虛任遨遊的境界。劍法,自然也就差得多了。當然,風清揚也不見得就到了這個境界--相信風清揚早就棄劍了。但是,他的棄劍和獨孤求敗的棄劍截然不同。風清揚被世事傷透了心,因此遁世逃避。他在棄劍的同時也放棄了他的人生,他是被動的棄劍。而獨孤求敗不同。他埋劍是因為他找不到用劍的理由,世上也沒人再值得他用劍,因此選擇了“無劍”,可以說,他是主動的埋葬了愛劍。言歸正傳,繼續說“無招”。“無跡可尋”既為“無招”。這是獨孤求敗一生的總結,也是他人生態度的總結,當然,更加是金庸所希望的人生態度。來時是空,去亦空。
劍冢五劍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通過劍魔在劍冢中留下的這句遺言,我們可以了解到獨孤求敗,是在他達到了武學巔峰和人生巔峰的時候,選擇了棄劍、葬劍。長劍空利,但是對手寥寥,但求一敗而不得,唯有棄之。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相信已經沒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極點了。雖然傲視天下,但是人生再無樂趣可言、再無目標可尋。唯有從此與雕為伴,了此殘生。嗚呼,難怪楊過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又驚又羨”。這樣的境界,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他的這種人生境界、他的劍道,是無人可比的。既然對手已無,留劍何用?獨孤求敗的劍,是為了強敵而生的,沒了敵人,也就沒有了用劍的意義。這就是“無劍勝有劍”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的武學在登峰造極之後,用不用劍都沒多大分別。這並不是說不用劍就比用劍要強,而是說,天下間,已經沒有人能夠再值得他們用劍了。這才是為什麼獨孤求敗四十歲後,草木飛花皆可為劍的時候,選擇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劍。因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劍了,江湖上仍然沒人可以打敗他,那他還有什麼必要再用劍?這是一種武學修為,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年少輕狂,藝業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鋒利的寶劍,與群雄爭鋒。其實,這時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獨孤求敗的劍法?他的心態和劍道,都還很幼稚。二十歲前的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年少、衝動,以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縱橫天下了,卻不知道此時的他們,僅僅只能與“河朔群雄”一爭短長而已。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三十歲前,正當闖蕩江湖、建功立業的時候。青春熱血,難免犯下錯誤。此時的獨孤求敗,便是這樣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時候,自然精進了許多,但是人生觀卻變得模糊了起來。這是這個年紀的人經常犯的錯誤。誤傷義士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金庸想要傳遞的人生哲學--人年輕的時候都會犯錯的,而且會是不堪回首的錯誤。當我們年老體弱的時候,再回首,依舊羞愧難當。唯有“棄之深谷”,以期引以為戒。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三十歲後,圓滑老辣,於人於事,漸漸看透。所謂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結合到武學之道,也是這個意思。此時的獨孤求敗,橫行天下,無人可比。春風得意之際,想必也開始回首前塵、總結半生。這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所謂的高手,不過就是這么回事,天下無敵卻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變得注重起個人的修為來了。重劍便是這個時期獨孤求敗心境的最佳解讀,也是金庸對於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讀--舉重若輕、沉穩老成。“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四十歲後,漸近知天達命的年紀,也正是漸近“無劍”的時刻。此時,獨孤求敗依然無敵於天下,可說已經感受到了獨居頂峰的那份寂寞。當人已經完成了一生的夙願、達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標之後,其實,人生也已經基本到了盡頭。這個時候、這把年紀,人還有什麼追求的呢?還有什麼慾念呢?沒了,也不應該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時還存欲求,必為貪慾妄求。這是金庸的人生哲學,亦是獨孤求敗的劍道。此時,他已經漸漸到了無欲無求的時候,放棄手中的劍,只是時間問題。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歸位了。獨孤求敗埋劍葬劍,便是知道了自己劍的生命,已經到了終點。“無劍”便是如此。“無劍勝有劍”,在武學上,可說是至高無上的修為,在人生態度上,同樣被金庸推崇為極致。這裡補充一句,所謂的無劍不一定就指的是無形劍氣。知天達命,便是收放自如、隨遇而安的人生觀。同理,無劍也是隨心所欲、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境界,不需要劍,不代表就一定沒有劍。只是沒有用劍的理由而已。無形劍氣也罷、以掌代劍也罷都是一樣的意義,並無長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異。六脈神劍固然縱橫萬里、無往而不利;而黯然銷魂掌也同樣是震古爍今、氣象萬千。這兩項神功,誰也不一定比誰強。金庸沒有自己比較過,我們亦無從得知究竟哪個更強。唯一知道的,就是這兩種都已到了“無劍”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隨心所欲,方為“無劍”;物我兩忘,於人於事再不執著,才是“無劍”。而段譽和楊過正是沒有做到這點,他們的“無劍”才會缺陷明顯,時靈時不靈。這也是金庸在設 計“無劍勝有劍”的時候,真正想要傳達的。
人物解析
分析
1.天下武學都是有招式的,只要有招就一定有破綻,所以武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無招,無招不是沒有招而是不拘泥於固定的招式或者形式,隨機應變。“獨孤九劍”精微奧妙,達於極點,但畢竟一招一式,尚有跡可尋,待得再將“以無招勝有招”的劍理加入運用,那就更加的空靈飄忽,令人無從捉摸。
2.獨孤求敗的“無劍”階段——“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相比於以往,無劍時期的進攻手段乃是通過徒手發動劍氣來攻敵制勝。以劍氣攻敵相比於以實劍攻敵,最大的優勢便是出手的速度。《天龍八部》中描述段譽無形有質的六脈神劍時,就曾寫道:“使劍全仗手腕靈活,但出劍收劍,不論如何迅速,總是有數尺的距離,他以食指運那無形劍氣,卻不過是手指在數寸範圍內轉動,一點一戳,何等方便?”段譽的少室山大戰時劍氣的威力尚不足以穿土牆,和獨孤求敗無劍期至少可與海潮之力相抗的內勁(參照木劍期掌法的威力)自不可同日而語。但二人出招之法卻應當是大同小異。無劍階段的獨孤求敗相比以往的優勢除了功力方面必然的更上一層樓,還有就是出手來回的長度移動單位從數尺急劇縮短為了數寸。試問如此使劍,是不是無劍更勝過有劍呢?
人物評析
劍魔獨孤求敗的故事
最快樂的寂寞是獨處,最寂寞的快樂是無敵。獨孤求敗,一個注定寂寞並快樂的名字。
劍魔獨孤求敗的故事,不足百字描摹,天外高客,孤獨天才的形象活脫如畫。
為獨孤求敗立傳,文字愈少,留白愈多,愈讓讀者神思馳盪,不能自已。
“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此何等大境界!當世有幾人能當之?金大俠的小說,庶幾近之。
讀獨孤求敗刻於洞壁上的三行文字,可以長歌,可以短嗟,可以滿飲三杯,痛澆我輩俗人心中抑鬱難消的塊壘。
楊過在獨孤求敗石墓前神往意馳,緬懷仰慕,不禁跪拜。
好!對天才的血淚人生,撮土為香,頂禮膜拜,不亦樂乎?
劍冢的寓言,又是一段上上文字,絕佳小品。
弱冠前所用凌厲剛猛之劍,三十歲前用紫薇軟劍,四十歲前用大巧不工無鋒之重劍,此後漸進無劍勝有劍之境,此乃絕妙武學境界,也是絕妙學問境界。
心路歷程
此四層境界依稀有王國維所謂“昨夜西風凋碧樹”,“衣帶漸寬終不悔”,“驀然回首”三種學問境界之意,但更為細緻精確,更能傳神,寫出了高手的心路歷程。
神鵰第二十六回,楊過發現獨孤求敗的劍冢,裡面埋藏著三把劍及四片刻有文字的石片,代表著這一代高手的四個階段。這學劍的四個階段,其實也可以用於學習做人處事的四個不同階段。
第一柄劍長四尺,鋒利無比,劍下石片下寫著,剛猛凌烈,無堅不摧,弱冠前與河朔群雄爭鋒。少年人性格剛烈,對世界諸多不滿,急於清除一切不公平、不完美的實物,滿懷理想到處攻擊抨擊,銳不可當,自覺無堅不摧,與河朔群雄爭鋒云云更是為之使命的事。
後來就發覺問題了。第二片石片上沒有劍,下面寫著,紫薇軟劍,三十歲前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軟劍比平常硬劍難使,比之銳不可當又上一層,但是一味自以為伸張正義,殊不知自己也會有錯,以致誤傷義士。到這時才明白僅憑一時衝動的判斷是多么不可靠。所謂不祥,是心生內疚,棄於深谷的不單是誤傷義士的軟劍,還有少年人不顧一切、不可一世的銳氣。第三把劍順理成章的是凝重的鈍劍。石片下寫的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之前持之橫行天下。老練世故的人,早已學會怎樣舉重若輕、不露鋒芒、反而威力更大。大巧不工這四字知易行難,最重要的是鍛鍊深厚的內力。不過,鈍口無鋒的重劍與利劍、軟劍的分別,歸根究底仍是技巧上的分別,目標始終是霸道,持之橫行天下。第四個階段才是漸入化境,第四柄木劍,石片上文字道,四十歲之後不屑帶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進,漸入無劍勝有劍之境。
不屑帶物,也就是不被外物所控制了,無劍勝有劍,因為無劍束縛更少、限制更少,木劍不過是聊備一棺。到了四十歲便有這樣的進展,不為身外物、不為名利成敗所勞役,漸趨淡薄,的確令人羨慕。然而,到了這個境界,人就難免寂寞了,獨孤求敗連一敗也求不到,豈非做塵俗中人更好。
劍客定義
在我看來,無非是一些愛用劍、擅用劍的俠客。劍道是他們生存之道,劍法是他們最強的武技。金庸的筆下,確實有不少這樣的劍客。但是,自從“劍魔”獨孤求敗橫空出世之後,其他所有的劍客,都變得暗淡無光了起來。就連他最傑出的兩個隔世弟子,楊過和令狐沖,在他的光芒之下,都變得渺小了起來。楊過之於他,如同偏激任性的無知孩童;令狐沖之於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獨孤求敗的劍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遠離了人世的情感的。這有點像另一個偉大的劍客,古龍筆下的“劍神”西門吹雪。他們的劍道,是一種人生境界。“求敗”和“吹雪”,都是一種淒絕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寂寞是主旋律,無欲無求則是其本質。能了解他們的寂寞和他們的“虛無”,便能了解他們的偉大。我們在談論獨孤求敗的武學境界,和他的劍法的時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觀,只有明白了這兩點,才能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劍勝有劍”和“無招勝有招”,無招不被招數困擾隨心所欲。
生平經歷
獨孤求敗是金庸筆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雖然金庸如此的吝惜筆墨不肯多著了一絲的文筆在他的身上;但在《笑傲江湖》和《神鵰俠侶》中若隱若現間不經意而流露出的種種神來之筆還是令人不禁對其神思遐往:
一人一劍行走天下,欲求一敗而不得,英雄束手,長劍空鳴,只好仰天長嘯葬寶劍,神鵰相伴渡餘生。已悟盡,劍中乾坤;只道是,寂寞無奈;樂往悲來,悽然傷懷。到最後,求敗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磋!借用王維《終南別業》中的一語相贈: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文學作品是一種以情動人的東西,它通過打動讀者而產生感情的共鳴,並且聯繫與讀者的不同人生經歷,從而使讀者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愉悅。武俠作品作為文學的一種形式,必然也要印證這種規律。但是讀者又從獨孤求敗這一形象里獲得了什麼感情和經歷的共鳴呢?獨孤求敗年輕時曾看到兩條大蛇相鬥,它們相互纏繞,扭來滾去,極盡柔滑曲張之能事,旁邊的樹木草花無亦不被摧,他先是看的呆了,然後看這兩條蛇鬥了好久好久,再目睹周圍之萬事萬物,突然感到神明空靈,似乎觸到了什麼,這時在他而言,那兩條蛇的動作就好像武學中的招式,旁邊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可以當作武器,順手拈來即可傷敵,同時那蛇的彎曲弓張,纏綿不絕,騰挪起伏仿佛都很符合自然變化的奧妙,拘泥於形式是有限的,招式總是有限的,而有些東西似乎是無限的,縱然極盡變化之能事,到頭來亦不免為敵所傷……獨孤求敗經過那驚心動目的兩蛇之戰,自此悟通武學境界,不以 巧取勝終歸自然。
獨孤求敗是金庸小說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分別在笑傲和神鵰中出現。令狐沖和楊過通過他的一技最終成為超一流高手的。但他的出身年代和身平事跡卻未見交代,僅在他的遺言中約略提及,關於他的身世之謎一直眾說紛紜。依在下愚見,王重陽不是獨孤求敗,因為<<笑傲江湖>>中“傳劍”這一回說道:令狐沖一呆,低聲道:“啊喲,天亮啦。”風清揚嘆道:“只可惜時刻太過迫促,但你學得極快,已遠過我的指望。這就出去跟他打罷!”令狐沖道:“是。”閉上眼睛,將這一晚所學大要,默默存想了一遍,突然睜開眼來,道:“太師叔,徒孫尚有一事未明,何以這種種變化,儘是進手招數,只攻不守?”風清揚道:“獨孤九劍,有進無退!招招都是進攻,攻敵之不得不守,自己當然不用守了。創製這套劍法的獨孤求敗前輩,名字叫做‘求敗’,他老人家畢生想求一敗而不可得,這劍法施展出來,天下無敵,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劍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勝了。”令狐沖喃喃的道:“獨孤求敗,獨孤求敗。”想像當年這位前輩仗劍江湖,無敵於天下,連找一個對手來逼得他回守一招都不可得,委實令人可驚可佩。
無我之境!
這裡的無我之境絕不再僅僅是武學中的無我的悟性和對無我的洞悉,這其中的無我之境傳遞到讀者這裡,已經因讀者各自人生經歷和自身修養的不同而不斷的演變為對人生的無我。無我之境是清代詩人王國維首先提出的。他在《人間詞話》中標舉境界,以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同時提到“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金庸先生的獨到之處既演繹這一無我之境在他的浩瀚武學中,在中華傳統文化底蘊里,從而也開創了煥然一新的新境界,“無我無形,無我無心,無我無招,無我無敵。”這一新的開創在後來者新派武俠小說家古龍那裡又一次的得到了驗證和新的注釋。
獨孤求敗既是無我之境的開山鼻祖。陶淵明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孱孱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金庸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與萬種招式里尋破綻,在千般武藝中覽漏洞。以無招破有招,有我之境重招式,無我之境重運用。”在這裡我們不由得與武俠小說的發展趨勢做一比較-----武俠小說的發展大抵上經歷了由重人物到重情節再到人物和情節並重,不適合小說的成分相應減少的一個過程------武俠小說到了金庸這裡一越而達到了頂峰,出現了以郭靖、簫峰為代表的俠之大者,以令狐沖、狄云為代表的隱士,以及獨孤求敗和張三豐為代表的開創性人物的形象和啟迪後來的寫作技發,從而完成了這一質的飛越的獨孤求敗是金學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是不是主人公的主人公,是金學書外的主人公。
獨孤求敗的淡然登場卻又振聾發聵,一個新的時代和風格隨之而來,遍查金庸的十幾部小說,在獨孤求敗處著墨屈指可數,並且都是側面描寫,使人們無從具體考究其人其事,只是從後來者楊過和令狐沖的絕世風采里略為瞻仰一番而已。更多的是無盡的想像-----不世之概,時時如見----眾多的讀者和金庸一起完成了對獨孤求敗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既已心動,則均矣!”傑出的作家在創作時除了體驗人物的感情以外,更多的還滲透了作家本人對人物的愛憎,在讀者和作家之間,對於獨孤求敗這一形象的感情共鳴其實又遠較作品中的人物來的豐富和強烈。
對獨孤求敗的評價遠不如金學中的其他人物來的多,因為金庸是在用一種新的、嘗試性的筆法來寫他,新的寫作風格和以往大有不同,或者說實際上獨孤求敗這一形象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建的,作品中只是完成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要靠讀者用自己的不同的人生去注釋,而每一個讀者對其的不同注釋又注定了不可能達成共識,”獨孤求敗這一形象正是試圖去拴識人的本性,無我之境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的境界:要求自己-----每一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不必自我壓抑、自我克制------自我克制和自我壓抑是同人類追求全面、自由的發展相背駕馳的,因而人們渴望獨孤求敗那種仗劍縱橫天下、欲求一敗而不得的生活,嚮往那種英雄寂寞、古今一人的歲月,在獨孤求敗身上,人們實現了幻想。而金庸的高明也就在對其的寫虛而不寫實,讓人們無從尋找出此人的日常生活、身世背景,由是達官貴人可以想像,凡夫俗子亦可憧憬,獨孤求敗也能系出名門望族、世代顯赫;也可家圖四壁,黎民布衣,“越是能在漫長的年代,廣袤的地域,給予眾多讀者已以最大感動的,其成就也就越高。”獨孤求敗,求的是無我之境,敗的人生本性。古往今來的英雄只此一人可稱寂寞矣!
劍魔;獨孤求敗的武功,充滿傳奇色彩如神話般高深莫測;璀璨奪目,獨孤求敗的對人生境界領悟,更是漸進至境、再無它物。從名號看,曾經成魔的獨孤求敗,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驁不馴且不為世人所理解和容納的武林怪傑。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兩相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驕傲,不曾失去。故而,臨終遺言,仍然自稱“劍魔”。算是無悔於自己的一生,無愧於自己的劍道。後人追思,心馳神往。獨孤求敗,最終埋劍、棄招,返璞歸真,一切歸零。正應了人生循環往替的道理。生來空空如也,最後還是空空如也,塵歸塵、土歸土。正所謂人生萬象,盡歸於塵。這是金庸要借著獨孤求敗傳達的話語,這也是莊子遺留下來的思想,這也是“無招”和“無劍”的真實含義。這種境界,金庸小說里,只有獨孤求敗達到了,因為是他創出來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楊過和令狐沖,則還差的遠。楊過到頭來,離完全的“無劍勝有劍”仍有一步之遙。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必須配合心情,否則不靈;與金輪法王最後一戰暗自後悔沒有帶上玄鐵劍,這些都說明他離物我兩忘、收放自如還差一段距離。他的武功修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劍”以上、“無劍”以下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從心底里棄劍。而令狐沖更是差的遠,始終不敵東方不敗,最後仍然沒有練成破掌、破氣兩式,說明他離隨心所欲、無跡可尋這種境界也差得十萬八千里。同時他時不時還需要回劍防守、面對辟邪劍法一度不知所措。
影視形象
年份 | 飾演者 | 出自影視版本 |
1994 | 林青霞 | 電影《東邪西毒》 |
1990 | 黃日華 | 香港無線電視劇《劍魔獨孤求敗》 |
2010 | 小瀋陽 | 電影《大笑江湖》 |
2013 | 黃海冰 | 內地版電視劇《笑傲江湖》 |
2014 | 張丹峰 | 內地版電視劇《神鵰俠侶》 |